航天精神今日談:
一流國防裝備戰(zhàn)斗力的形成,既要突破“卡脖子”技術,研制出管用好用、跨代甚至顛覆的裝備產品,也要精打細算嚴控成本,研制出用得爽、用得起的裝備產品。技術不突破無法形成真正一流的戰(zhàn)斗力;技術突破了裝備不起,同樣也無法形成真正一流的戰(zhàn)斗力。切記!
上世紀70年代初,為研發(fā)中國的潛地導彈,幾百位建筑工人在祖國的黃土高原上正熱火朝天地建造著能模擬潛艇水下發(fā)射條件的“陸上水池”。
擔綱技術總負責人的黃緯祿從北京風塵仆仆趕到工程現(xiàn)場詳細查看,隨著對工程的深入了解,他的疑慮越來越大:原來,按照外國模式,潛地導彈在上艇前必須經過陸上水池試驗,但團隊經過充分論證后發(fā)現(xiàn),水池并不能完全模擬水下環(huán)境,耗巨資建設這樣一個工程,有沒有必要?
當時,擺在黃緯祿面前的研制條件十分有限,倘若不建水池,并無其他辦法。
“我們的科研經費是人民節(jié)衣縮食省出來的,國家底子薄,我們要為國分憂,在不降低指標性能、不延長研制周期的情況下,能節(jié)省一點就節(jié)省一點?!北Фㄟ@樣的念頭,黃緯祿和同事們從科學性和經濟性出發(fā),對導彈的試驗流程再次進行深入論證,并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建議:取消陸上水池試驗,利用南京長江大橋搞模型彈投放試驗!
此言一出馬上引起了轟動。研討會上,黃緯祿慎重地闡述了詳細方案,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錢學森聽后拍案叫絕。最終,黃緯祿的“金點子”得到批準,陸上水池建設被取消。此舉不僅為國家節(jié)省了上億資金,還縮短了潛地導彈的研制周期。
1970年7月的一個夜晚,南京長江大橋突然宣布戒嚴,潛地導彈的模型彈試驗在酷暑中如期開始并終獲成功。與國外同類型號相比,黃緯祿等人提出的“臺、筒、艇三步走”試驗程序“又快又省”,開創(chuàng)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潛地導彈試驗新路。
歷經十余年的研制,在型號團隊集智攻關下,1982年10月12日下午,潛地導彈如蛟龍躍出水面,噴吐著白色的云柱直刺長空,“巨浪一號”發(fā)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巨浪一號”導彈出水瞬間
(海報/張藝馨 文/吳瓊靜)